环球快资讯丨妙手巧思·雕刻传统:源·缘——中国国家博物馆闽台艺术展(三)
来源: 眼缘艺志
2023-04-22 20:33:35

面对历史陈迹,古人发出了“六朝文物草连空,天淡云闲今古同”的感喟。而今人,则利用各种保护与修复措施,在时间的遗物中看到了先祖们所创造的璀璨文明。


(资料图)

在华夏大地的这片热土上,分布着形式多样的传统雕刻艺术,如江南地区的木雕、铜雕等。本期艺术现场就将为大家分享在中国国家博物馆“源·缘——闽台艺术展”中展出的那些独具文化底蕴的雕刻艺术。

妙手巧思·雕刻传统

雕刻是永恒的画,是立体的诗。千百年来,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,雕刻艺术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融合、创新与发展。

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,在钟鸣鼎食的雕梁画栋间,更存于星散大地的怀技之人处。这些传统的雕刻工艺承载着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,是中华大地上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。

雕刻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与记录。中国的雕刻工艺大致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,早在那时,就已经产生了诸多初具雏形的雕刻品。战国时期,雕刻艺术逐步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,而汉代出现的动物木雕则是将中国的雕刻艺术推向了高峰。雕刻工艺在唐宋时期逐渐趋于完美,后成熟于明清,其作品题材包含人物、动物、景物等。

木雕万象·方寸众生

土石之外,最有生命力的大抵就是木质了。曾经的大树一旦离开了土地,命运多半莫测,而一旦落入雕刻人的手中,却也默默谱写出了自己的盛世绝唱。

明、清两代,大批福建人因木雕技术而移居台湾,他们把木雕技术运用到寺庙、宅院的雕梁木柱、斗拱藻井、门栏神殿等建筑装饰中,留下一件件散发着温暖芬芳的艺术瑰宝。

木雕,取材源于自然之木。木材本身所具备的色彩、纹理、质地以及气味,即使在雕刻成型后仍旧带着它生长的气息。锋利的锯子切割出灵动的弧线,厚重的凿子刻画出生动的表情,粗糙的砂纸打磨出光滑的表面,在没有上漆之前,木相与木香同存,一旦上漆,则被赋予了人们最为美好的期许之情。

福州木雕起源于唐、宋两代的庙宇建筑及神像雕刻,具有雕工精细、表情生动等特点,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、家居装饰等领域。

福州木雕的原料多采用龙眼,黄杨,荔枝,樟木,红木,茶树等。其制作工艺经过粗坯、细坯、修光、打磨、雕刻头发、上色、安装底座等工序。这些木雕看似是一种生活用品,却也是民族美学的载体。

锡雕记忆·敲出新生

锡,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低熔点金属。那浅浅的素,亲和而不张扬,朴素又冷艳。锡雕,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,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。

锡具有无毒、耐酸碱等优点,又因质地软,易于加工,故锡工艺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从商周开始,它就已经非常成熟了。锡雕,俗称“打锡”,制作工艺有选料、设计、化锡、制钣、下料、焊接、铣磨、雕刻等十几道工序。

铜雕铸塑·沉稳敦厚

铜器的出现,常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。据资料显示,产生于商周时期的铜雕借助雕刻、铸塑等手法铸成精美的雕塑品。铜雕的出现与历史、治金、文字、造型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。

铜,《说文解字》曰“赤金也”,被古人认为是与金子一样贵重的金属。古代铜器不仅是当时礼乐文化的载体,塑成人像,更是彰显了被塑之人的地位与身份。历史翻页,铜雕也有着从早期的简约抽象走向华丽繁复的漫长过程。在当代,铜雕的表现题材不仅更为丰富,其锻造工艺也愈加的精细。

于雕塑中穿行,宛若阅读一部雕刻艺术的浮沉史。在一双双勤劳且充满灵性的双手中,它跌宕的进程也必将辗转前行。源·缘——闽台艺术展,我们下期再会。

眼缘艺志 第1034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。

文字撰写:眼缘艺志

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,转载后请标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机械锁钥匙丢了如何开锁_钥匙丢了如何开锁
上一篇: 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46.5%-全球即时

相关阅读